金融助推绿色制造 警防“绿色标签化”

2016-9-1 00:41 来源: 财新网 |作者: 柴麒敏

金融助推绿色制造


“五位一体”总布局与“五大发展”理念为进入经济新常态的中国提供了更为明确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但作为全球体量最大的工业国家,绿色制造仍是中国的一块短板,工业部门的常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占到全国总排放的约70%左右。作为一个大国,一味地去工业化而增加虚拟经济的比重并非是最好的选择,强国的筋骨仍然在于强壮的制造业。中国制造业发展要真正获得全球业界的尊重、国内百姓的支持,绿色化是一个必然而智慧的选择,即传统工业的绿色化改造和绿色工业的产业化培育。

工信部7月18日发布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到2020年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工业全领域全过程的普遍要求”。同时,还提出了体制机制、财税政策、绿色金融等方面政策保障的要求。

绿色制造亟待绿色金融助推

按照工信部的统计,2015年节能环保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服务等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约4万亿元。国务院曾在2013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从目前看,该目标接近实现,但受经济“L”型走势的影响,该目标并未像其他目标一样超额完成。

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口径来计算绿色制造的产业规模,但按照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初步核算,2015年仅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的低碳产业规模已经达到8.4万亿,约占当年GDP的12.4%,其中2005年至2015年已经完成的投资约为10.4万亿,应该说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但是,绿色制造仍面临投资不足等较多障碍和问题,一是因为绿色制造产业标准、模式、体系尚未建立,绿色供应链尚未形成,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绿色产业还未真正支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由于绿色制造面临“环境外部性”定价机制的缺失,绿色投资普遍风险高、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报比传统领域要慢,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减缓气候变化等生态价值往往不能得到真实反映。

这当中有产业发展客观规律、体制和政策问题,但直观表现无疑是金融风险问题,也就是投资绿色制造产业很多还不赚钱。在作为公共产品的生态收益和作为金融产品的资本回报之间需要更好的平衡,解决绿色制造产业投资的金融风险和投资回报率问题仍是关键。

为此,《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着重提出了“以绿色金融支持工业绿色发展,不断扩大工业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绿色消费信贷业务。积极研究设立工业绿色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制造业。建立企业绿色发展水平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贷款联动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便捷、优惠的担保服务和信贷支持,积极发展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应该说,绿色金融能够也应该在助推绿色制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12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威廉希尔体育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