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探索绿色永续发展道路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015-9-23 00:32 来源: 中国环境报

四川省成都市在2005年成功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头衔后,对于生态的改善和追求,从未停止,2007年,成都市发起了对国家生态市这一目标的冲击。“创建只是一个形式,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持续改善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路,让成都能够绿色永续发展。”成都市环保局局长陈琳表示。

成都探索绿色永续发展道路

图为草木茂盛、风景优美的成都南郊公园一景。马丁摄

近年来,成都市牢固树立“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四态合一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建设国家生态市为抓手,积极探索生态、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之路,逐渐形成了经济科学发展、生态不断优化、民生同步改善的良性互动格局。

以立法保护生态

成都专门为环城生态区做总体规划和地方立法

把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是成都市的一张“王牌”,成都市2007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国家生态市建设工作,随之开始了生态规划的编制。先后编制并颁布实施了《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引领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如果说将生态理念植入规划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石”,那么强大的组织保障就是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生态市创建之初,成都市便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级3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成都市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创建工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一岗双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有力推动全市生态市建设进程。

近年来,成都市坚持以立法保护生态,积极构建地方生态保护法规体系。相继出台、修订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构建起地方生态保护法规体系,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化、立体化发展。

而在其中,《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更是成为一个亮点,这是成都市专门为环城生态区做的总体规划和地方立法,而这也让成都成为全国第一个为生态规划立法的城市。

《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中划定了环城生态区生态保护红线,显示出成都对于生态的重视。这条带状的环城生态区,由沿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七大楔形地块构成,生态用地总面积达到上百平方公里。《成都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规定,禁止将环城生态区生态用地用于农业生产、绿化和水体、应急避难、公共文化体育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之外的其他用途,禁止在生态用地内设置广告,一旦违规,责任人将被依法查处。

优化产业布局

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十一大产业集群

大城市意味着“生存”与“生活”不能兼顾——大量的就业机会、众多的人口、拥挤的交通造成了环境污染。但在成都,这个问题并不明显。之所以这一矛盾不那么凸显,是因为成都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成都市优化产业布局,坚持高端、高效的产业发展方向,构建起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十一大产业集群,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以上。同时,成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将节能环保产业纳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建成了金堂节能环保产业基地,高新、成华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业基地和锦江区现代节能环保产业园区。

可持续发展的成都路径,还不仅仅于此,在成都的中心网状辐射式结构中,有两个圆环非常醒目:绕城高速和第二绕城高速。在成都的规划中,这两个“绕”,是非常重要的环城生态保护区,他们采用“环形+楔形绿地”的方式,把绿地“楔进”城市。

成都意识到,必须要有意识地控制城市无序建设,留下生态绿地,让城市发展到哪里,绿色就蔓延到哪里,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

成都市在中心城区59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187.15平方公里的绿地,这可不是在郊外,而是在高度城市化的核心区留出了1/4多的生态绿地和开敞空间,这对于一个GDP总量突破万亿元、常住人口超过1600万的大城市来说,实属不易。

数字或许无法带来直观感受。但只要驱车在成都的绕城高速和三环路上走一走,就能感受到这一绿化带的珍贵——在成都市三环路这样的核心空间,路两旁的绿化带能拓展到50米的距离;而在稍远一些,全长85公里的绕城高速周围,这一数字则是200米。用一位成都园林工作者的话说,“城市发展到哪里,绿色就蔓延到哪里。”

治理黑臭河渠

启动中小河流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完成213条河渠治理

进入8月下旬,成都市各级水务部门异常忙碌,因为成都市要求全市黑臭河渠整治的所有工作必须在今年底前全面完成。“最后一批200条黑臭河渠共4480个排污的下河排水口,都要逐管、逐巷、逐街反向溯源和顺污寻源,以准确掌握每一个排水口的污水排放成因。”在成都市各级水务部门工作人员看来,今年,成都对治水的要求更加细致、更加严格。

“每个排水口查明排放成因后,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将有针对性地采取河渠清淤、污水管道清通、化粪池疏淘等非工程措施,或新建污水管道、污水检查井等工程措施,且每个都要建档归案。

为防止整治后的黑臭河渠发生反弹,近日成都市还将参照正在实行的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采用后续管不好就罚款的方式,严格督促有关县(市、区)加强日常维护管理,确保治理成果长效化。

群众感受最直观的就是环境质量的改善,而改变的第一步,是大力治污。无论是水体、土壤还是空气,治污的关键,都在源头治理。

以水体为例,虽然处于都江堰下游,但由于人口集中、产业发展快,成都市是全国400个缺水城市之一。“十二五”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污水排放的增加和用水量的增加,但在良好的监管体系下,成都的水环境质量却保持了稳定,全市所有饮用水水源都保持了100%达标。

成都的做法是在河流上分段设置断面,各断面建立责任制,每月考核。同时,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业,如印染、造纸、铅蓄电池等。截至目前,37家印染、造纸企业被搬迁和关闭,铅蓄电池行业被整体淘汰。不仅如此,成都市还启动了中小河流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现已完成213条河渠治理,流域水质持续改善。

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成都市设立专项资金,在查清污染源来自燃煤、扬尘、机动车、工业污染后,每年投入5亿元对其进行专项治理。对于企业进入成都,环保“一票否决”也前所未有的严格。据了解,成都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均达到100%,全市否决高耗能、高污染项目210个,投资总额达189亿元。

2014年,成都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23天,比2013年增加91天,达标天数比例上升24.9个百分点,PM2.5浓度下降20.6%。

生态“体验”

体验1

建成大气复合污染综合观测站

生态坐标: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科 技创新中心6楼

生态体验:成都大气监测“超级站”

走进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科技创新中心的顶楼,一间摆放着各种精密仪器的实验室格外引人注意,而在其楼上还有10多根两米高的杆子,每根都戴着奇怪的“帽子”,这就是成都市“大手笔”打造并已投入试运行的环境监测中心站大气复合污染综合观测站(以下简称超级站)。

这个占地近200平方米的超级站,装置着各种有关空气监测的高精尖仪器。“目前超级站是一期,共有三大类监测室,包括颗粒态监测实验室、光化学监测实验室、气态监测实验室,在这里共有30多台监测仪器,监测项目多达150种。”超级站工作人员刘子健告诉笔者。

超级站里的仪器,看起来并不起眼,只有伸往楼顶的采样管和电脑里不断跳出来的数据才凸显出他的“洋气”。“这是粒径谱仪,用于测定气溶胶颗粒的空气动力学粒径,也就是PM‘整个家族’。” 刘子健指着一台银色设备介绍,“不要说PM2.5,PM‘家族’从几百纳米到几十微米都能挨着个监测,并给出气溶胶数量、表面积浓度、体积浓度及质量浓度随粒径的分布情况。”

同时,一台形似圆筒的设备特别吸引眼球,其对应的天花板空着一个四方格。“这是激光雷达,每几分钟发射一次,24小时不间断,如果是晚上,还可以看到其发出的绿光,白天能测到8km的高空,夜间可以测到15km左右。而这个仪器主要是观测大气气溶胶颗粒消光特性和偏振特性的,消光系数高,就表明这时有污染物的聚集。”这可以为我们的空气质量提供辅助监测。

另外,在光化学监测实验室里,一台高两米的“大数据”仪器也十分有趣。“这是云高仪,可以为大气扩散条件提供很好的数据支撑。”刘子健一边操作一边介绍。这台仪器通过不一样的图形曲线,显示天气状况,“你看现在这个屏幕上显示的,是690m,这说明云层离地面还比较高,扩散条件较好。而在污染最严重的时候,高度只有几十米。”

“这个超级站可以给我们提供天、地一体化的监测。”刘子健坦言,以前,成都市的监测主要针对常规的6项指标,而且只有地面上的监测,但这个超级站能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进行监测,将在更加微观和高空层面进行监测,找出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

体验2

加强检测巡查确保水质安全

生态坐标:郫县唐昌镇

生态体验:成都自来水公司水七厂

笔者近日来到了成都市自来水公司最新投产的水七厂,探访“水源源头到终端水龙头”各主要环节。

沿着蜿蜒的乡间小道,笔者来到了成都市自来水取水点之一的徐堰河,看着浅蓝清澈的河水,翻腾着白色的水花,通过粗格栅的初步过滤,流入取水渠道。

“我们水七厂从岷江内江水系的徐堰河和柏条河同时取水,如果其中一个取水点水质下降或水量不够,我们就能切换到另一个,这样能始终确保自来水源头的水质好、水量足。”水七厂厂长宋浩站在取水口告诉笔者,他们每天都安排专业人员值守水源,并对取水口的水进行各项检测,从源头上确保水质安全。

近年来,成都市不断加大水源保护力度,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河岸两侧建有防护林,设置防护网,水源水质及周边生态环境较为稳定。成都市自来水公司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情况,制定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巡查的有关制度,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巡查频率、内容,信息传递和管理要求,及污染点源的排查、水质检测等方面进行规定,以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

沿着布满电网铁丝的白色高墙,通过一系列身份确认,笔者与宋浩一起进入了占地250亩的一期厂区。“那是我们的汇水井,两个取水点的原水经过此处进入厂区,然后再在配水井进行水量分配和调节。”顺着楼梯,登上了自来水的生产区,宋浩指着不远处如灯塔的建筑,介绍起自来水的生产流程。

12个沉沙池、16个絮凝池、16个平流沉淀池、28个滤池……原水通过预沉、投药混合、絮凝、沉淀、过滤、消毒到最后出水,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仪器的检测。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珍惜利用水资源,水七厂提高生产工艺,将排出的泥水进行浓缩净化,把“泥”与“水”明确分开,压缩污泥为泥饼 。“我们会将泥饼送入专业处理公司,再将净化分离后的上清液用于生产、绿化或排入河道,这样既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又更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一举多得。”宋浩说。

各个生产构筑物、取水口实时情况、生物监测情况、人工检测情况、实时供水量等,都能从水七厂中心控制室的大屏幕前看到。据了解,监控室采取24小时值班制度,通过全自动生产系统与人员的实时检查,对全厂的生产流程进行精密监控。

最新评论

碳威廉希尔体育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