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绿美广东”,守护生物多样性宝库

2024-5-23 10:54 来源: 中国环境 |作者: 郑秀亮

广东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河流数量众多,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北回归线贯穿全省,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和水资源丰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孕育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广东省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物多样性的坚实基础。近年来,广东省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统筹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全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现历史性转变,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

现状——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保护地达1361处

广东,面朝南海、背靠南岭,江河奔流、水网密布,山、水、林、田、湖、草、海兼有,河流众多,海域辽阔,大陆海岸线全国最长。复杂的地貌和湿热气候孕育了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孑遗物种、特有物种多,濒危物种比例高等特点,是我国具有最高生态系统与物种多样性的地区之一。目前,广东自然保护地1361处,数量全国第一。

中华穿山甲在河源、梅州、潮州等多地现身引发关注;东莞首次野外监测到野生白鹇种群和彩鹮;深圳红树林国际自然保护区豹猫由“稀客”成为“常客”……放眼广东,珍稀物种的身影正频繁出现。广东物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052种,黑脸琵鹭、鳄蜥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88种;野生高等植物6658种,仙湖苏铁、杜鹃红山茶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10种;海洋鱼类1200多种。

此外,广东的遗传资源丰富而独特,农业资源保存量位居全国前列,药用植物2500多种,化橘红、广陈皮、高良姜、春砂仁等十大“南药”享誉全球。

举措--以高度政治自觉全面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广东省委、省政府及生态环境部门历来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广东先后制定《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等20余部生物多样性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印发《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等多个规划。

监测网络不断健全,部署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监测网络新建146个植被和植物监测样地、168条野生动物监测样线。

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各占陆域、海域面积的19.02%和25.62%。建立以岭南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自然保护地占全省陆海总面积的10.64%。形成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迁地保护体系,建成9处国家级迁地保护基地,推动“1+3+N”城园融合。

生物安全管理不断强化,启动外来物种入侵普查和监测预警,加强农田、渔业水域等区域外来入侵物种治理。开展重大植物疫情阻截监测和防控,初步构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

成效--以高水平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水清鱼虾归,林茂鸟兽还。近年来,广东省高水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水更清、地更绿,环境持续改善。

广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高位改善,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3年获评“优秀”,空气质量在6个经济大省中继续保持第一;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92.6%,劣V类断面全面清零;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2.3%,创历史最好水平。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初显,全面实施绿美广东大行动,全省完成造林和生态修复127万公顷,累计修复退化湿地6286.11公顷,实施了50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绩斐然,累计各有33个、9个市县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珠三角9市全部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示范区”。

同时,通过持续开展“绿盾”执法、环保督察等保护工作,广东强化生态建设和保护,加强为野生动植物撑起“保护伞”,坚决守护了生物多样性宝库。

最新评论

碳威廉希尔体育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